1.png

 紫金山实验学校校长——任勇

2019年1月9日,面向全国教育界的国家级教育日报——中国教育报,在校长周刊·实务一版中刊登了紫金山实验学校校长——任勇题为《名师之路:学,思,研,行,著》的文章

文章从:学、思、研、行、著,五大方面出发,将理论结合实际,清晰地为我们指引出名师之路!

2.png

任勇:中国当代教育名家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福建省特级教师、原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、原厦门一中校长,原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、巡视员、龙岩市人民政府特聘督学、新罗区教育发展顾问,紫金山实验学校校长。

 

名师之路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道路,在任勇校长的引导下,紫金山实验学校的老师正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行。

 

3.png

原文鉴赏

名师之路:学,思,研,行,著

任 勇

 

名师,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,工作出色,教育效果好,为同仁所熟知,为学生所欢迎,为社会所认可,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。

名师要走“学习——思考——研究——践行——著述”之路。

 

学科深学:涉及学科的经典著作,你是不能不读的,有些在大学期间读过,当老师后,还要找出来读,学生之读与为师之读,体会是不一样的。有些学科经典著作,在大学期间没读过,就要请专家推荐,细心品读,这些经典著作,是名师学科教学之基。近年来学科教育有影响的新著,尤其是你这个学科的大师、名师的专著,也是一定要读的,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学科教育理念。还有学科刊物,你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,在此基础上订阅一些刊物,刊物一到就抓紧时间阅读,当然,你也可以在知网之类的网上进行搜索而读之,这样你就具有学科的前沿视域了。

 

教育恒学:教育的书很多,当班主任就要读一些班级管理的书;研究学生学习心理,就要读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书;探究未来教育,就要读教育信息化方面尤其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书;推进校本课程,就要读课程管理方面的书;自身发展,就要读名师成长方面的书。古今中外的教育书籍都要读一些,你不读论语,不读杜威,不读苏霍姆林斯基,是成不了名师的。每年都会评出最受教师喜爱的100本书,你就可以挑选一些来读,毕竟这些书是得到好评的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,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。

 

文化广学:教师算是文化人,教师的知识应是广博的,教师要“一切知识懂一点”。一名物理教师,不能仅读物理书籍,至少还要读“大理科”的书籍,一名历史教师也不能仅读历史书籍,至少还要读“大文科”的书籍。科学少了人文,就少了气质;人文少了科学,就少了理性。科学和人文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李政道先生说:“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,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。”所有,人文类的教师要读一些科学类的书,科学类的教师也要读一些人文类的书。

 

学而我思: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,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”。纵观“教育万象”,我们要在“花繁柳茂”中拨开、“雨骤风狂”里站定,不仅需要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眼界,也需要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思考,唯如此,才会有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顿悟,才能于“众里寻他”中浮现眼前。

 

学而善思:教师要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就学科教学的发展动向和教育发展的趋势,打开自己的思路,或系统思考,或辩证思考,或换位思考,或超前思考,或创新思考,或另类思考,统整资源,独辟蹊径,这样就能用“活性的大脑”以思考的视角去学习,就能看透问题,更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。

 

学而深思:深思,就是教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去学习,同时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所学的教育之道进行比较,探索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之道,对所学内容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一种追问、审视、推敲、质疑、批判、肯定、否定……思考得越深,深刻领悟得就越多,能力提高就越快,“深度反思价更高”。

 

学科之研:教什么学科,你就要研究这门学科,别看中小学的某一学科,一“研”下去,就有太多的可“研”之题。“研”的境界是高于“思”的,学科的学问“深得很”。我们可以研究学科的宏观教育,如《所学教育的辩证之道》;可以研究学科教学的某一领域,如《诗意语文》;可以探究学科之间的问题,如《生物学中的数学现象》;等等。

 

教学之研: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,其研究的范围就更广了。学校教学涉及问题多,有政策、师资、经费问题,有课程、教材、教法问题,有学生、学习、评价问题,有知识、能力、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,有反思、总结、创新问题等等,我们就要研究这些问题,以“研究”的力量推动教学之车驶入良性发展之轨。

 

教育之研:教育,可以是学科教育,也可以是大教育。宏而观之,素质教育、课程改革、核心素养、以德育人等,都是可以研究的;中而观之,养成教育、网络教育、心理教育、体育美育等,都是可以研究的;微而观之,诸如“寻找学科教育的文化基因”、“教师教育的理想境界”、“今日教育缺什么”、“未来教育的当下使命”等,是不是都可以研究?

 

行有理念: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,即教师的行动要有符合教育本真本原的理想与信念,要有自己的“诗和远方”。给你一个班,你要带出什么样态?我想说,给我一个班,给我两周时间,我要让学生眼睛放光,放智慧之光,放自信之光,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:“全面发展,灵性生长,各造其极。”

 

行有主张:教学主张包含教师个体的教学价值、教学信念和教学思想,是教师打开专业成长的“天眼”, 是名师教学的内核和品牌,是名师“教育自觉”的关键性标志。我教数学,渐渐形成了“好玩→玩好→玩转”的教学主张,让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“数学好玩”,让绝大多数学生能“玩好数学”,让部分学生步入“玩转数学”之境。

 

行有魅力:杜甫的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,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,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。将这句诗套用到教师身上,我以为一位成长中的优秀教师理应有“教无魅力誓不休”的追求,让学生喜欢你。魅力之道,“道”在何处?我以为,在于全面之中显特色,在于专业之外修“副业”,在于严谨之处有幽默。

 

著为动力:当我们老师决定要写一本书或一篇论文时,他是不容易的。因为老师要备课、上课、批改作业、管教学生,著述往往要挤时间进行。著述的背后,是积极、坚持、勤奋、努力、奋斗,写作不止,动力永存。优秀教师至少要在退休前写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,至少在你学科专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,这样的要求高吗?

 

著为立言:著书立说”中的“立说”,就是“立一家之言”。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学、所思、所研、所行“写下来”,就是“立言”。华师大二附中何晓文老师写的《教育——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》,书名就是她的教育理念;马良老师写的《教育之美在于度》,书名诠释了他的教育之道;戴曙光老师写的《简单教数学》,是他教学的真实写照。

 

著为学者:中小学教师能不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,回答是肯定的。师者把书教好,“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书匠也不容易”。教师算是“一介书生”,“书生,书生,为书而生”,我们读书、教书,如果还能写书,才算是“与书结缘”。师者,结合教育实践,学点教育理论,多些思考,适度研究,总结出成果,就能从师者走向学者。

 

学”我说的比较多,但说到“学”,我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观点:仅仅“学”是不够的,还要在“学”的基础上,走向思、研、行、著的更高的境界。

未来名师,必须在“学、思、研、行、著”中攀登,在攀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,在攀登中践行智慧的教育,在攀登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突破点,在攀登中逐步成“型”——成为走向“教育家型”的教师。

名师成长,没有更多的秘密。


名师之路,简言之:学,思,研,行,著。

(作者系福建省龙岩紫金山实验学校校长)